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他最早将刘少奇《党员修养》报告整理刊发

2021/03/12

  郭晓棠(1910-1969),紫陵镇(原西北乡)西紫陵村人,刘少奇《党员修养》报告整理成稿首发人,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和杰出的革命宣传教育家,河南省委早期领导人之一。

  他从小聪明好学,功底扎实,出类拔萃。12岁能写通顺流畅的“策议文”,几乎一字不改。13岁,师从本村郭振邦老师,开始接触新学,萌发“国家、社会、独立、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就读乡最高学府“广益学堂”,学业成绩均名列第一,立下求“学问”的宏愿。14岁考入怀川最高学府沁阳省立第十三中学,但仍不满足求上进的心。向家里提出到开封求学遭拒绝,后在母亲的同情和暗自帮助下,坚决地离开了家庭,向新的更广大的世界去追求自己的未来和光明。经过数日的奔波达到省会开封,先后考上了省立一中、省立一师和中州大学附中(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前身),最后,决定就读中大附中。入学初期反复研读了老子《道德经》。期间,经历了资产阶级右翼文化运动由激进到退缩的过程,代之以所谓国学的探究。他本人则写了一篇“何文定公的生平及其思想”的文章,引起同乡们的注意和称赞。同时,也读了《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中国伦理学史》(蔡元培)、《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启超)等著作。更为重要的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左翼力量传播马列、开辟中国新方向、新道路的影响,由五四的“文学革命”到五卅的“革命文学”的转变。尤其受郭沫若先生“革命的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更突出。第一次有意义的政治活动是参加开封举办的孙中山追悼大会,并发展成伟大的群众示威游行,高呼着“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口号。后来参加了革命青年组织的“开封青年协社”,经常听取该社马林、肖楚女等的演讲,坚持阅读传播革命思想的《中国青年》《新社会观》和《共产主义ABC》等书刊。1927年初,由于军阀混战,学校停课,辍学返乡,发动和组织进步青年成立“谔声社”,联合西南部的“三五学社”,喊出“反对封建势力”“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北伐军占领河南之后,经堂兄介绍参加筹建国民党沁阳县党部,并任宣传部长,成立了农民协会,工会、妇女协会、学生联合会等群众团体。曾深受李石曾主办的“革命周报”影响,认同无政府主义革命。宁汉分裂以后,国民党下级党部里产生分歧,他坚持“革命是应当为工农劳苦群众谋利益的”“工农专政是革命的”。随退出沁阳党部,是年秋天,考入由中州大学改组的河南中山大学,又投入到蓬勃开展的学生运动之中,后成为学生会主要负责人之一,经常出席开封市学联会,代表中大学生会参加各种集会。学术研究与思想研究方面,由于“革命成功”后一切“依然如故”,使他陷入五里雾中找不出正确方向。曾写了长约两万言的“先秦名学问题的研究”,发表在中大的校刊上,作为学期考试论文得了“足分”。在思想研究方面,从极右的思想学说到极左的思想学说,都尽量搜集作比较的观察和研究,其中包括行动派的三民主义首领邓演达、宋庆龄所主办的《革命行动》月刊,尤以无政府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居多,如:恩格斯《家族、私有财产及国家的起源》与《费尔巴哈论》等,开始接触辩证法、唯物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客观地经历了由错误中摸索到“自我批判”再到真正信仰的过程。

  在这期间,协助家乡国民党内一部分急进的知识青年与地方土豪劣绅进行了多次斗争。在办学校、打神像、改良风俗等方面,采取了激烈的方式,遭到反动势力报复。

  “九·一八”事变导致他的思想由渐变到突变。全国性的群众反日救国运动风起云涌、蓬勃发展。消息传到开封后,同学们,甚至连学校当局和教授们,都义愤填胸,疯狂似的怒吼起来,由师生代表组成“河南大学反日救国会”,他被选为主席。宣传抗日,检查日货,推动并领导开封各学生反日救国联合会的成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抗日问题上的种种错误导致国民党在国人的威信与地位日益降低而趋于破产。所谓“中国不亡于满清政府,不亡于北洋军阀,而将亡于国民党之手”(张默君语)的话,在群众中、在国民党内部曾引起很深刻的义愤和激动。

  后经同乡联系,在中共河南省委妇女工作负责人杨斯萍的影响下,开始接触党的政策,在群众中扩大红军的影响,为红军募捐,散发党的宣传品,联合各校进步师生成立“新兴教育社”。1932年初,由杨斯萍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讨论建立沁阳党组织的问题。暑假,奉命回乡开展工作,刚到县城即参与组织了城关回民群众土地请愿活动,并取得成功。回到乡下之后,参与了沁阳第一个党支部的领导工作,组织进步青年开展游击训练。之后,中共河南省委遭到破坏,河南陷入白色恐怖,他三次辗转北平与河南,接触并研究马列著作。在豫南当过教员,进行过语文改革的研究,坚持革命的文化教育工作。一方面在工作中寻找组织关系,一方面还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并领导沁阳、济源地方党的工作,与王毅之等成立临时性的豫晋边党委会组织,为保存并再建豫晋边党组织而不停的奋斗,为抗战时期豫晋边党组织的发展与游击战争打下了基础。1936年夏和沈东平等着手恢复河南党组织的工作,先到郑州成立郑属工作委员会,又相继在开封、洛阳、偃师建立党组织,参与领导组建中共豫西工委,后改为豫西特委,他任组织部长,创办党的机关杂志《战旗旬刊》,团结了许多文化教育界的进步人士,影响着成千成万师生。

  1937年到开封参加“河南中等学校教职员暑期讲习会”,在教育界恢复并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他被推举为“讲习会同学会”主席。“七七”事变爆发后,积极要求河南国民政府发兵北上抗日。1937年冬到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军政干部训练班”任教官,教官及工作人员大多系前进分子,生活、工作、教学以及一切作风完全“抗大化”,后被改组,迁至陕西宝鸡一带,随向特委辞去组织部长之职,继续在干训班坚持对学生的革命政治教育,建立总支部,领导五六十名党员的活动。1938年春,又调回豫西工作复任组织部长之职,后改任宣传部长。6月初,开封沦陷后,豫西地位更加重要,洛阳成为华北,特别是河南军事、政治、交通、文化等一切抗战活动的中心。党的六中全会之后,刘少奇同志到河南传达中央决议,并将豫西特委组织改为豫西省委组织,在渑池举办党的干部训练班,他是主持人。事后,将《中共党史》《党员修养》两个报告整理成稿,首次发表在省委主办的《前锋报》上。1939年冬,豫西省委与豫南省委合并为河南省委,他仍任原来职务。

  次年任代理省委书记,在贯彻白区工作方针、培训游击干部、做好统战工作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使河南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国民党两次反共高潮中,经受住了考验,基本上保存了下来,并向华北、鄂中等敌后及延安输送了一批党员干部。1941年7月,根据中央指示,河南省委及部分区级以上干部撤退至延安,他向中央汇报了河南的情况,呈交了代省委撰写的工作报告,并按要求撰写了《我的自述》材料,经陈云等审阅。在极其复杂矛盾的各种学术思想、社会理论与政治观点的比较研究中,并结合实际验证,他发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伟大与正确,最终成为坚定信仰。自从1932年春,成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战士以后,他的生活完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成为一个“新人”。一贯地为党为革命奋斗不懈,从无悲观失望、消极怠工的情绪发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深刻地教育着他,给予他革命胜利的无限信心。日常工作中,对自己的私事从无作过安逸的打算,对好讲吃穿、求安逸的行为强烈厌恶。1943年7月,在整风审干运动中,受康生等诬陷,河南的同志蒙受不白之冤。他撰写《上毛主席书》,为河南党组织申辩,为保护河南广大党员干部免受无妄之灾作出了重大贡献。经过1944、1949年的甄别复议,1950年由中央组织部审查,中共中央批准,恢复了他的党籍。

  抗战胜利后,到华北联大任教,从事马列主义理论教学工作。他博览群书、精心备课,系统讲授《马列主义基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名著,为党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先后著述有《论中国革命的历史道路》《关于学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讲义》《毛泽东思想初学入门》等理论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调回河南工作,先是在开封利用原师范校舍举办农村干部训练班,为河南新老区培养基层干部。1950年初,调任河南大学文教学院副院长兼政治系主任,后又任河大教务处长、教务长等职。1953年,河南大学改为开封师范学院,他任副院长。1956年当选为省委委员,后调任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并负责主编省委理论刊物《中州评论》。1961年调任郑州大学常务副校长,1966年当选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文革中,遭到多种残酷迫害,但他坚持认为“人民在实践中觉醒,革命在曲折中前进,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是沉重的代价。”1969年3月11日,在西平县接受“斗、批、改”时因病去世,终年59岁,一个我党不可多得的思想者永远停止了思考!1977年11月彻底平反,1978年河南省委为其举行追悼大会,陈云、粟裕等送了花圈。1980年6月,省委按省军级待遇将其骨灰盒迁至郑州烈士陵园。

  纵观郭晓棠的一生,他个性比较安静而带有一点孤僻,不赞成吸烟、饮酒、打牌等等的消遣,自称“最不会作社交的应酬”,唯一的嗜好就是买书、读书、藏书,和知己朋友谈天说地、争论问题。这种习惯和欲望,其热烈程度超过其他任何一切。他最鄙视傲慢不恭、自高自大、自吹自擂的人;最鄙视“摆臭架子”“官气十足”,小看别人、轻视别人的人;最鄙视耍花枪、玩手腕,为个人目的而进行活动的人;最轻视“向上爬”“地位崇拜”“地位观念”的人;对于旧的坏的东西怀有一种无限的“嫉恶如仇”的心理和情绪;对自己时常暗中进行“克己”和“反省”。

  (沁阳市老促会副秘书长 李建国 沁阳市关工委办公室主任 吕春峰 参考:爱思想网 郭晓棠遗作选:我的自述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