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统筹推进连片扶贫开发 伟人故里今朝展新颜

2013/09/26 作者:廖小兵 何勇 刘小平 黄银平 田祖国

 

  2011年底,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四大片区作为新时期扶贫攻坚主战场,涉及四川省12个市(州)的86个县。 位于秦巴山脉西南的广安市广安区,既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也是秦巴山区片区县。近年来,省财政厅围绕新纲要确定的工作重点,不断加大对广安区的支持力度,着力解决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逐步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有效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统计显示,通过2011至2012年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项目(以下简称“连片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全区贫困人口减少2.7848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915元,同比增长14.92%。

  “连片扶贫开发让我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

  近段时间,广安区崇望乡曙光新村67岁的贫困户李光兴老人心情很好,不仅搬进了新村住上新房,还拿到了土地流转的租金,杂七杂八一加,预计全家年收入3万元没问题。“我好像是在做梦,要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自己会住上新房子,过上好日子,挣上大票子。农闲的时候还和村里的老人一起健健身,打打乒乓球。”

  李光兴的好日子源于在该村实施的连片扶贫开发项目。2011年,李光金所在的曙光村从获得的连片扶贫开发项目资金中拿出50万元,专门用于村里的住房改建工程,同时整合其他各类涉农资金,同步发展龙安柚产业。考虑到李光兴家贫困和住房年久失修近似危房,乡党委书记艾普生来到他家动员他对住房进行改扩建,并承诺政府会负责统筹协调,同时提供1万元的建房补助。

  李光兴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如今,新房改建完成,有164个平方米,由于政府对建房主体以外的新村聚居点配套工程进行了集中投入,自家仅用了10万元,节约了约6万元;住房改扩建的同时,政府对土地进行流转,引进业主发展龙安柚、蔬菜等产业,不但每年可得近千元租金,自己和老伴在基地打工每年可以挣上万元的收入;土地租出去了,儿子媳妇外出打工,每年至少有2万元以上的收入。自家的自留地还可以种菜,也有几千元的收入。

  实际上,在曙光新村,有56户像李光兴这样的农民住进了改扩建后的新房,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

  “扶贫资金,关键是要用在刀刃上。”据广安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新村围绕产业建、产业围绕新村转的思路,广安区在每年1000万元的连片扶贫项目资金中,安排一部分用于新村聚居点建设和农户住房改扩建,同时整合其他涉农资金,按1万元至2万元不等(其中连片开发资金7000元)的标准补贴建房户。与此同时,同步引进业主发展致富产业进行示范带动,让农民、业主实现双赢。2011年以来,以连片扶贫开发项目为牵引,该区让1400余户住房困难农民告别危房住上了新房子,并通过产业的发展让村民过上了好日子。

  “连片扶贫开发,不但让我告别60年走烂路的历史,还有了增收致富产业”

  9月25日,见到广安区肖溪镇南溪村4组村民杨宗田时,他正叼着叶子烟在村里转悠,看见村里一天天在发生变化,已经65岁的他笑称觉得自己年轻了好多岁,而最让他高兴的还是村里的道路终于修通了,“以前到肖溪镇上赶场要90分钟的路程,现在坐摩托车10分钟就到了,走路不到半个小时,方便多了。”“连片扶贫开发,让我告别60年走烂路的历史。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烂路走了60多年。今年国家在我们村搞扶贫开发,政府投资、我们投劳,修通了我们村的公路。”杨宗田如是说。路通产业兴,杨宗田告诉我们,他家今年种的黑花生当下正值收获上市的季节,粗略估计可以获利上万元。杨宗田还透露,目前村里已经找好了业主,待到10月花生挖完,全村就将成片地种上核桃树,而村民们则以土地入股当股东,“有了致富增收产业,我们就相当于有了一张定期存折。”

  据广安区肖溪镇党委书记陈维波介绍,南溪村是广安区2013年度6个连片扶贫开发项目村之一,今年该村以连片扶贫开发项目资金为引,共整合了346万元各类财政涉农资金,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启动了15.5公里通村公路建设和村里的土地整理工程,并同步对塘、库、堰进行整治。基础条件大幅改善的南溪村迅速吸引了大量业主前来,目前该村已发展黑花生、核桃、小家禽、生猪等致富增收产业,通过8个多月的建设,全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与杨宗田有同感的,还有南溪一组村民杨云清。以前由于路不通,种庄稼基本没有收益,他只好在外打点散工养家糊口。今年初,听说村上要搞扶贫开发,既要修路又要发展产业,春节后,他决定留在家看看。后来,在镇、村干部的鼓励下,他利用政府免费发放的黑花生种苗,在闲置的撂荒地里种了10亩黑花生,净收入3万多元。而前不久,他又得到了100只政府免费发放的鸡苗,他准备精心饲养,争取年底卖个好价钱。“要不是搞连片扶贫开发,我这辈子可能都无法脱贫。有了这样好的政策,家门口就可以挣钱,何必再往外跑嘛。”

  “搞扶贫开发的根本目的是让群众增收致富,要致富,就必须发展可以持续增收的产业。”广安区委书记文建平认为,要发展产业,首要任务就是要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提升生产条件,要始终坚持民生优先,从农民最急切的需求入手,大马力推进各项目村的路、水、土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

  数据显示,三年来,通过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的牵引和整合,全区34个连片扶贫开发村共新建通村公路115公里,整治通村公路130公里,新建入户路250公里,新建蓄水池310口,新修山平塘40口,整治山平塘89口,新建灌溉渠39公里,整治灌溉渠68公里,新建饮水池70口,建设供水管网110千米。基础设施的改善,也促进了产业大发展,使致富产业在这片原本贫困的土地上从无到有、由小及大。截至目前,各项目村共种植海椒、黄瓜等精品蔬菜5000亩、黑花生4000亩、龙安柚6000亩、优质核桃3500亩,饲养生猪3万余头、小家禽65.638万只,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2500元。

  “连片扶贫开发农民自己唱主角,干什么事都有劲”

  如今,在广安区兴平镇中咀村的扶贫新村建设现场,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村民邓显弟。为村里建新房出主意,为修水池出力,为建通村公路挥汗如雨,邓显弟的每一天都忙得不亦乐乎。而在一年多前,邓显弟却是村里出了名的“冷”人,对村里的大事小事,都漠不关心。

  变化从去年8月开始发生。当时,连片扶贫开发项目“花落”中咀村,随即该村住房改扩建工程拉开帷幕。邓显弟原本住的就是一间木头框架的房子,早就成了危房。新村建设开始后,镇上和村里的干部多次召开坝坝会,征求村民的意见,当然也征询了邓显弟本人的意见。坝坝会上,干部当众承诺,新村的基础设施及三通一平全部由政府“埋单”,对改扩建房的农民,每户给予7000元的补助,与此同时,建房过程中,村民可以全程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和建设质量,这让邓显弟颇为感动。

  “以前不懂,私下总觉得搞新村建设就是搞面子工程,好像不关我们农民什么事。现在才明白,我们也能唱主角,干什么事都有劲了。”邓显弟告诉我们,村里的住房改扩建工程已经完工了,我们看到正在建设中的是配套的新村活动中心。“按照村里干部说的‘1+n’模式,这里面配套就多了,包括我们的村两委阵地、医务室、警务室、超市、图书室、广播站等等。”邓显弟介绍说,活动中心主体下面的坝子,则是群众健身和娱乐的场所。“‘1+n’圆了我们的安居梦后,也圆了我们娱乐休闲的梦想,以后我们农村的生活肯定会更加幸福。”

  “扶贫连片开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引导,更需要各方参与。广安区将以学习贯彻省政府《关于深化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意见》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不断完善配套制度、规范操作程序,切实彰显连片扶贫开发的综合效益。”广安区委副书记、区长吴荣胜说,连片扶贫开发就是要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汇聚成连片建设的强大合力。

  在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广安区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项目整合、信贷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近三年已累计投入资金1.7亿余元。其中,连片扶贫开发项目资金3000万元,通过“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的形式发挥着“主力先锋”的作用;打捆整合近20项涉农项目资金,实行集中投入,打出“拳头”效应,进一步提升巩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推进;鼓励金融部门放宽信贷限制,发展农村互助资金,累计发放小额农贷资金1595.81万元;通过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创新建立了28个以亲、友、邻为基础的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运行社,着力解决资金和劳动力不足的难题。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主动投工投劳折资达9000万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