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了解老区 让老区走向世界

search

红色山村赓续血脉

——访红三团重组的根据地闽南漳浦下楼村

2021/07/13

  讲漳浦的历史,离不开红三团。讲红三团,离不开漳浦事件。讲漳浦事件,离不开清泉岩。因为在清泉岩上,红三团重新竖起了战旗。但鲜为人知的是,清泉岩是下楼村的景区。红三团能够顺利重组,离不开下楼村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可以认定:漳浦下楼村是红三团重组的根据地!

  漳浦红色山村,赓续精神血脉。特别可贵的是,下楼村“两委”在镇党委的领导下,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把党史丰厚营养转化为前行力量,推动乡村振兴。他们整理本地红色素材,挖掘出十姐妹、革命妈妈等鲜活人物的故事,填补了这段历史的空白,体现了党、军队与人民血肉相连的密切关系。

  红军喜爱的模范基点村

  庆贺建党百年华诞,接受红色传统洗礼。7月6日,福建省漳浦县老促会会长戴全成,副会长翁永祥、李两姓一行,前往革命老区村下楼调研。大南坂镇党委宣传委员何远平,村支书商壮松、主任胡志勇,及部分五老的后代参加座谈讨论,提供了不少的线索。笔者跟踪采访,寻访当年红三团官兵集中此后作为活动地点的胡氏宗祠、蔡氏祠堂(梁鹿书院),寻访十姐妹的踪迹及闽南特委书记朱曼平夫妇曾居住的房间,并现场访问、照相,颇有收获。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一带是共产党和红军开展活动的重点区域。84年前,1937年7月16日,在漳浦县城体育场,满怀抗日热情下山寻求联合御敌救国之路的红三团千名官兵,被国民党顽固派强行缴枪。红三团许多指战员憋了一肚子火,他们暗地里串联,在当地党组织的配合下,逃出孔庙,在梁山脚下的下楼集中。时任边区特委负责人之一、后来任闽南特委书记的朱曼平,长期住在下楼,因而这里成为红军放心的落脚点。先后来这里开会、商谈、办事的,有革命前辈张太西、吴庭坚、柯志达、柯永麟、张志荣、刘再兴、陈国俊等人。真称得上是模范的红军基点村。

  红军的好帮手十姐妹

  关于红三团重新组建的地点,此前均认定是清泉岩,但清泉岩上仅有一座寺庙,不适合大批人员长时间的吃喝住扎。清泉岩虽然隶属于下楼村,但长期以来,清泉岩的名气比村名更大。朱曼平回忆文章中说他长期住在下布(即下楼),其他外来人更分不清下楼、下布,因而将地理标志清泉岩作为这一带的代称,则是顺理成章之事。经过现场考察,我们一致认为:下楼(下布)村庄内,才是红三团重组的准确地点。

  整顿后的红三团在下楼村休整了十天,随后就兵分五路到尪仔石山、乌山、山内、狮头山、南乡等地活动。重组后的红三团得到老苏区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他们积极捐款,并送子参军。 红三团在下楼驻扎期间,村里十位姑娘自动组织起来,非常活跃。她们站岗放哨,为红军煮饭洗碗做杂务,唱革命歌曲,宣传革命歌曲,成为红军的好帮手,被称为十姐妹。休整后红三团部分战士去清泉岩山上,十姐妹们以拜菩萨为名,轮流为红军送食物、药品,传递信息。笔者采访了几位十姐妹的后代,其中有个十姐妹之一的儿子,他叫胡生理,今年65岁,原下楼村委会主任、清泉岩管理区主任。他列出几位的姓名:周追、黄端、胡分、黄坎额、胡瓶、胡蒜、胡纺……

  笔者请胡生理老主任回忆妈妈等人的事迹,他深情地说:“感谢党的好领导!解放后我妈妈,我们一家生活很幸福。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我们很满足!但是,想到为革命作出牺牲的先辈,心里还是很难受。”他哽咽了,介绍说,十姐妹的负责人是黄坎额,丈夫参加红军,后来牺牲了。她被国民党抓去,严刑拷打,坐了几年牢,被保出来后不久就去世了,连后代也没有……

  红军敬重的革命妈妈张招

  下楼村文化协管员郑素芬,年青活泼,座谈中她谈到,自己的曾祖母张招被红军官兵们尊称为革命妈妈。革命妈妈张招已于1978年去世,但她的先进事迹仍在村民中传颂。在郑素芬及她伯父郑建水的陪同下,我们一行来到她家中。一排老式的农家屋内,见到郑素芬91岁的奶奶刘坪,她笑着与我们打招呼,谈起婆婆,一脸的自豪。

  在朱曼平夫妇住过的房间内祖孙三代讲红色故事

  当时,重组的红三团驻在村中,吃饭则在这个农家院子里。45岁的张招像妈妈一样,认真张罗着子弟兵们的伙食,每天有几十人吃饭,十姐妹一些人前来帮忙,成为一个热闹的大家庭。

  郑家右手最后一间房屋,原是张招的卧室,她腾让出来给朱曼平、林素兰长期居住。后来他们生了儿子,张招将一件旧衣服送去包裹孩子。在这间房屋内,祖孙三代讲述着先辈的故事,传承着红色血脉。郑素芬幸福地说,小时候自己就住在这间屋子里,因而对朱曼平等前辈,对红色文化有着特别的亲切感、自豪感!

  ( 漳浦县老促会 严利人)

相关文章